评建动态
【审核评估学院巡礼】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发布时间: 2024-08-30 浏览次数: 20

第二临床医学院溯源于1926年5月创办的上海私立东南医科大学医学专业,历经上海东南医学院和安徽医学院医疗系、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第一临床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等发展阶段。2014年8月,学校进行临床医学院体制改革,确立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建制。学院以第二附属医院为依托,汇聚安徽医大最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实行“院院合一”体制。学院现有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临床医学“5+3”一体化(儿科学)、临床医学、儿科学、眼视光医学、麻醉学、康复治疗学等7个专业,均为安徽医科大学重点品牌专业。截至2024年6月,学院在校本科生3055人,硕士研究生860人,博士研究生103人。学院承担学校本科生理论、技能、实验教学及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培训考核、实习实践教学与考核等任务;每年承担本科教学学时数达13000个;每年接收学校本科实习生300余名。



一、坚持党的领导,扎实推进立德树人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学生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党委政治引领作用,以高质量内涵发展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教育教学质量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为助力,全力推进学院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学院深入实施力行先锋党员示范教育管理,加强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团员的思想引领、品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等;持续加强东南风爱心社生命教育、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等。学生党总支第一党支部获评全国第二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第三党支部、第五党支部接续第一党支部,获批安徽省党建双创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学院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将师德师风作为师资评价第一标准,加强教师思想教育和管理服务,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在教师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2023年学院制定《安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师德考核实施办法(试行)》。

二、完善质保体系,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高度重视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在学院“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本科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完善临床教学质量标准,持续加强督导队伍建设,积极营造“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质量文化氛围。学院完善本科教学激励机制。制定目标管理考核办法,考核对象为全院各临床教学科室,考核内容包括人才发展、科研发展、教学发展等方面,其中教学发展指标包括教研立项、教学竞赛、教学论文、专硕首次执医考核通过率、规培医师(含四证合一专硕)首次结业通过率、教学事故等六项指标,涵盖教学质量、教学创新、教学竞赛、教学成果、教学成效等方面。



教学发展考核指标的设置以全院教学管理和发展需求为核心,紧扣过程管理质量和教学工作成效,通过目标管理考核的有力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夯实了教学基础质量、提升了教学综合能力,也进一步促进了医院学科人才建设全面发展。近三年升学率逐年攀升,教学质量、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工作持续改进,学生、教师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也不断提高。

三、坚持引育并举,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

目前,学院拥有高级职称550人,博士347人,在站博士后58人,教授29人,博士生导师84人次,硕士生导师347人次,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国家重点人才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5人、省政府特殊津贴4人、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卫生计生突贡中青年专家1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20人、江淮名医14人、省杰青3人、优青5人、省特支3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青年皖江学者2人、省卫生系统青年领军人才9人。

为进一步增强广大临床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促进临床教师教学能力和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双提升,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学院多措并举:举办临床师资培训班;开展示范公开课与公开课听课评课;评选优秀临床教师,表彰先进,发挥名师示范效应;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教学竞赛、教学基本功竞赛、教学查房评比、临床技能竞赛等活动,搭建教师相互学习与交流平台;鼓励教师申报教学课题、参加教材编写;选派优秀教师赴国内外进修学习或参加教学学术交流;对在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政策等。


2021-2023 年,学院国自然立项数实现三年三突破,立项从2021年的11项到2023年33项;获批立项科研项目数及立项经费逐年攀升,2021年获立项143项、立项经费1511.2万元,2022年获立项162项、立项经费2245.7万元,2023年获立项201项、立项经费4411.35万元;发表科技论文1871篇,其中SCI IF>5 论文309篇,最高IF高达44.409。目前,学院拥有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示范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5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4个、省级教学名师教坛新秀 3人;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2名教师获批省级“四新”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名教师承担省级教学示范课项目;147名教师获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1名教师获省级线上教学优秀课堂;9名教师获批校企实践教学基地项目;5名教师获得省级教学比赛荣誉。


  教师指导的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成绩突出;2017年,医院代表学校组队参加中国第八届全国临床技能大赛,荣获全国一等奖;2018年,参加校第五届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获一等奖、二等奖和1个单项奖;2020年,参加校第七届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获特等奖、一等奖和1个单项奖;2021年,参加校第八届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获一等奖、二等奖和7个单项奖;202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综合考核全省第1名;2023年,该院2020级眼视光医学专业两支参赛队均获第一届全国眼视光医学专业本科生临床技能大赛“银奖”,其中1名选手获个人风采奖。

四、深耕课程建设,搭建优质临床教学平台

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主线,构建形成课程理论教学、课内实训与临床实践、课外实践与创新活动三大课程内容模块的课程群。


教学内容注重医学相关基础理论知识与医学基本临床技能并重、实习与实训并重、岗位胜任能力与临床能力并重、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并重。2021年起近50个临床科室通过实习生管理系统(CCMTV系统)开展1000余名实习生临床实践教学管理工作等;组织建设教学资源库,获批建设线上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等共25项(省级13项、厅级12项);获批建设省级智慧课堂2项;获批厅级试题库项目7项;《妇产科学》获批省级线上教学优秀课堂。

五、筑牢理想信念,赋能学生全方位发展

学院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抓好抓实抓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推动学生党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运用专题培训、辅导报告、主题党团日活动等方式开展各类专题学习。 

一是做好新生年级入学教育工作。做好学生入学准备和入学教育工作,制定《新生教育实践方案》,结合学生实际,体系化、课程化开展新生适应性实践教育,帮助新生年级学生系好大学生涯“第一粒扣子”。全年在新生年级开展人人演讲,组织新生年级参加各级各类文体活动600余人次,用“暖心敲门声”“寄情落笔声”“悠悠翻书声”,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增强校园归属感。


二是建好中高年级早期接触科研和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早期接触科研计划、青苗计划等,配齐、配强班主任队伍,优化基础导师、临床导师队伍,发挥专家、学者科研力量,引导学生全方位成长,近三年,学生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8项、省级74项、校级91项。在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中获得奖项336项,在历届“互联网+”大赛中获得金奖4项、银奖9项、铜奖13项,“青年红色逐梦之旅”赛道奖项20项,在历届“挑战杯”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项。为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临床医学“5+3”一体化(儿科学)学生配备基础导师、临床导师。


三是做好毕业年级的教育、管理和就业工作。总支以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着力构建有特色、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系统,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开拓就业市场、鼓励基层就业、多举措帮扶就业。开通云端“职通车”助力“云”就业,积极推进“访企拓岗”行动,邀请优秀校友开展考研经验交流会、招聘会等,制定就业激励措施,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三支一扶”计划,引导青年学子扎根基层、服务群众。近三年,初次就业率均在90%以上,继续深造率均在50%以上,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高。

立德树人,攀高行远。面向未来,学院将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秉承“好学力行,造就良医”的校训,致力于强化临床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凝心聚力推动学校建设和学院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和地方培养大批高素质医学人才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