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建动态
审核评估学院巡礼 | 精神卫生与心理科学学院
发布时间: 2024-09-18 浏览次数: 10

一、党建引领,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精神卫生与心理科学学院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继承并弘扬优良办学传统,立足学院实际,确定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并有力推进实施。学院牢固确立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坚持“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工作主线,不断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是学院生命线的理念,以制度支持教学、改革推动教学、经费保障教学,有力促进了本科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学院前身是精神医学教研室和医学心理学教研室,2002年开展临床医学(医学心理学方向)本科教育,并成立医学心理学系,2006年开展临床医学(精神医学方向)本科教育,2017年成立精神医学系并开始招收精神医学专业本科生,2020年成立精神卫生与心理科学学院。学院拥有应用心理学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精神医学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两个本科专业。获批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硕士点、医学心理学自设二级学科博士点,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心理与脑科学”获批安徽省高峰培育学科立项建设。“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精神病学/心理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院拥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领军人才1人,国家级人才1人,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2人,安徽省杰出人才1人,安徽省百人计划入选2人,获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1人,学科带头人汪凯教授入选全球学者学术影响力排行榜。有专兼职硕博导师47人,专职教师中博士及高级职称占比91%。学院内设2个学科系和6个教研室,拥有安徽省神经精神疾病与心理健康协同创新中心、认知与神经精神疾病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和安徽省精神医学中心等三个省级平台。拥有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附属巢湖医院、附属心理医院、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深圳市康宁医院等十余个实践基地。

二、聚焦体系建设,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


积极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打造从新生入学教育至毕业生文明离校的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体系,通过大学适应教育、专业入门教育、师生交流教育三大板块,帮助新生尽快熟悉并适应大学环境,确立修业目标,掌握学习资源使用方法,科学规划学习进程和职业生涯,提升学习能力,增强修业与成才的基本技能,学风建设成效显著。

1.聚焦育人队伍,激发育人主体自觉

充分挖掘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行政管理等岗位的育人要素,将育人职能贯穿其工作始终,要求全体教职员工都要成为“育人者”,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履行育人之责、产生育人之效。完善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建设,常态化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及专项整治工作。

2.聚焦贯通衔接,形成育人系统合力

坚持从人才成长规律出发,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链条和学生成长全流程各环节,从时间序列上规划不同的育人主题、育人制度、育人活动,扎实开展日常思政教育活动。涵盖贯穿于入学教育、教育教学、就业创业等大学生涯各环节各方面,推动教育教学活动与育才育德活动融入结合。

3.聚焦场域融合,构建育人多维格局

通过校企、校地深度合作,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多维发力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打造“课内+校内+校外”育人同心圆。面向新生群体积极开展“我的中国梦——争做新时代好青年”人人演讲、校园读书创作等活动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学习宣传教育,组织开展校史馆参观等主题实践活动。

三、砥砺前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1.人才培养成效明显

通过建设安徽省“心理与脑科学”新兴交叉高峰培育学科及医学心理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二级博士点,形成了本-硕-博贯通、交叉培养的特色体系,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培养出多名国家级人才,涌现出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为代表的青年翘楚,为全国输送1500余名心理学和精神医学专门人才。

2.学科建设成果丰硕

建立安徽省神经精神疾病与心理健康协同创新中心等3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重大心理疾病脑环路机制及干预研究国际领先。获批国家级项目93项,科研经费5000余万元,发表高水平论文700余篇,“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精神病学/心理学”均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荣获中华医学奖一等奖和省科技奖一等奖,为我国精神医学和心理学科创新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3.社会服务影响广泛

牵头省心理卫生协会和省精神医学中心,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围绕社会心理治理需求,研发矛盾纠纷心理干预服务全国示范平台。应对新高考,研发中学生生涯规划平台。获批18项专利,服务50万人次,成为中部地区心理健康促进的重要支撑。连续19年主办全国神经心理讲习班,结合“双清论坛”等高层次交流平台,服务全国心理学和精神医学人才1.5万人次。

四、教育为本,创新为魂:开创人才培养新局面

1.坚持人才引领,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优化

突出引育并举,实施“东南人才工程”,吸引了来自哈佛大学、贝勒医学院、剑桥大学、北京大学等全球知名大学和机构的海内外人才10余人。同时,以“青年教师导师制”“青年英才双培工程”助力青年教师成长,自主培育了安徽省首个国家高层次人才特聘教授。突出团队引领,聚焦心脑交叉学科方向,搭建以国家高层次人才特聘教授、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等引领的心脑交叉创新团队,形成了国内领先的认知心理学等学科方向。其中,心理学学科带头人汪凯教授入选全球学者终身学术影响力榜,精神医学学科带头人刘寰忠教授入选安徽省卫生健康委第一届杰出中青年人才,两位带头人均担任教育部高校专业教指委委员。骨干教师主编参编国家级教材十余部,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7项,获批5个省级教学科研团队,优势学科方向获批安徽省领军人才团队。突出结构优化,专任教师中45岁以下占比68%,博士占比91%;其中博导14人,硕导44人;配备符合学科发展方向的专职研究人员。

2.坚持四个面向,科研创新水平不断提高

突出交叉融合,整合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优质学科资源,依托安徽省神经精神疾病与心理健康协同创新中心、认知与神经精神疾病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精神医学中心等科研创新平台,构建了具有医学和心理学交叉特色的新型科研体系。突出精准对接,聚焦国家重大心理疾病诊治中的“卡脖子”难题,在脑环路机制及干预研究领域形成国际领先优势并取得突破性成果,显著提升了我国心理与脑疾病诊治水平。近五年,承担国自然重大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59项,科研项目总经费近4000万元,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7项,发表SCI论文400余篇,代表性论文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Nature Mental Health、PNAS、Schizophrenia Bulletin、Neuroimage、Depression and Anxiety、Psychological Medicine等顶级期刊。

3.坚持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增强

突出立德树人,秉承“弘毅担当、精医报国、康民济世”的安医精神,以东南心理大讲坛、医学与人文大讲堂等品牌活动,涵养学生仁心仁术。突出创新融合,以“心与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为引领,深度整合心理学与医学的优质学科资源,依托“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琦元学术创新论坛”强化学生学术创新能力。突出制度保障,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本-硕-博”全链条导师制培养,建立多维奖助学金制度,覆盖率达100%。突出质量导向,以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国家级一流课程为抓手,提升学生岗位胜任力,已培养(含在校)本、硕、博学生1500余人。其中,精神医学本科升学率突破40%,部分学生考入北京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和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等。精神医学专硕执医通过率100%。

4.坚持多轮驱动,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增长

突出服务与指导,构建“学校-学院-年级-学生”的就业服务链。一体化推进专业、学业、就业、事业“四业”教育,形成“全覆盖、分时段、贯通式”教育指导。突出精准对接,搭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选平台,近五年,毕业生就业方向90%以上集中在教育、医疗、社会服务、人力资源等领域,用人单位回访满意度超过95%,近三年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超过95%,博士研究生达100%。突出服务区域发展,2022年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生留皖率分别为87.9%和47.1%,其他毕业生主要流向江浙沪地区,服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5.坚持需求导向,社会服务能级持续提升

突出科学推广,连续19年开展全国神经心理学系列培训,累计培训社会人员5000余人。突出模式创新,关注重点人群健康关切,牵头安徽省学生心理健康医教联盟。参编《综合医院焦虑、抑郁与躯体化症状诊断治疗的专家共识》等共识指南10余部。创新性开发神经心理测量康复系统、VR成瘾行为调控系统、智能化矛盾纠纷调解室、新型异常心理干预方法等应用。突出服务一线,助力航空春运,公益开展机组人员员工帮助计划,缓解飞行疲劳;新冠病毒感染期间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搭建矛盾纠纷心理服务全国示范平台,建设“警务通”心理服务端口,共服务50万人次,在社会心理治理中产生广泛影响。

五、坚持“以本为本”,体现本科教育优先地位

1.培育一流师资,构建高效教学模式

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学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已形成了拥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聘教授、国家级领军人才、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为代表的杰出教师团队,极大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

教师参与本科教学人数达100%。学院注重教育教学改革,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学院紧跟时代步伐,关注新兴领域和交叉学科的发展,获批“心理与脑科学”安徽省新兴交叉高峰培育学科。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国际线上课程、国际会议及竞赛等,提高学院的国际化水平。

3. 开展卓越人才培养,打造未来社会栋梁

基于我校心理学科“国内一流、省内急需”的建设目标,聚焦心理学基础研究、前沿研究,培养科研导向的心理学基础研究人才。学院2024年度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在减少总课时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同时针对我校医科类院校的特色,增加医学心理学相关课程和“本科生科研早接触”课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指导。为了满足学生分类、分层发展的需求,试点卓越拔尖人才培养,并在培养方案中增加心理建模、Matlab应用、神经影像、人工智能导论等新兴学科,增强学生科研能力。

4.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激发学生潜能

积极拓展实践实训基地,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引导学生参加实践类竞赛。目前学院实践实训基地增至11个。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学生近3年在各类竞赛共获奖45项,其中获“互联网+”省级银奖1项,铜奖2项,专利和软著10余项。2024年,本科生荣获全国精神医学专业本科生临床技能竞赛一等奖、全国高校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论坛二等奖、全国第三届大学生心理辅导课教学创新展示会二等奖等。

5.落实“四个回归”,引导师生求真求实

通过加强学风建设、严把命题质量关、推进过程性考核改革等方式,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提升学习效果;通过深化课程教学范式综合改革,引导学生从“被动教”向“主动学”转变;学院针对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实施全员导师制,开展学术科研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等,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院积极鼓励动员教师主持和参与各类教学改革和研究,为教师提供培训,明确了教师在第一课堂中的负责人地位,通过确定课程及负责人,规范教研室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确保教学质量。